易子而教原文及翻译(易子而教)
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易子而教原文及翻译,易子而教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易子而教在文中表达的教育思想是:将自家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
2、原文: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3、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4、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5、‘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6、’则是父子相夷也。
7、父子相夷,则恶矣。
8、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9、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0、”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11、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12、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之也。
13、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4、译文: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
15、(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
16、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
17、(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
18、’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
19、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
20、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
21、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22、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提倡“易子而教”,并且还亲身实践。
23、孟子是“不教子”的,即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育。
24、孟子解释是:“势不行也。
25、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26、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
27、父子相夷则恶矣。
28、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择善。
29、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30、”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孟子选择“易子而教”的理由:他认为亲自教育儿子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教育必定以仁义正道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做得完善,而如果没有成效父亲就会发怒,这样就很容易破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31、当孩子看到父亲自己有时也不按正道来做,就会觉得委屈,从而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32、扩展资料易子而教的合理性(1)血缘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乏理性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先天的亲情与血缘关系,对孩子,父母尤其祖父母往往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为觉得是在家里,在自己最亲近的长辈身边,放任自己。
33、由父母亲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家要求孩子做到的,然而自身却不能够首先做到,孩子不服气,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有的还会产生较深的隔阂,于是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就很难有办法再继续去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难避免的弊端。
34、(2)能力有限必然为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能力、人生观等,而父母的这些品质是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在“德、智、体、美、劳”上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孩子。
35、多数父母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心发展的变化。
36、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所遭遇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筹莫展。
37、(3)期望较高导致教育失衡多数的家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8、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呢?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有些家长在比较与对比中对孩子一味要求与责备。
39、结果,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结果同样毁了孩子。
4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