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盂鼎铭文(小盂鼎)
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盂鼎铭文,小盂鼎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尊大盂鼎,大盂鼎还有一个兄长,名叫小盂鼎。
2、按照道理,大盂鼎是哥哥,而小盂鼎是弟弟,到你这里,怎么给反过来了,怎么成了大盂鼎是弟弟,而小盂鼎是哥哥?道光三十年(1850年)陕西郿县凤鸣镇有一个大财主,名叫宋兆奎,这个宋财主饱读诗书,虽然做过南郑县教谕、汉中府教授等等的职务,但都属于芝麻小官,他索性就让儿子好好读书,自己一心为商,经过多年经营,宋家成了当地最大的财主。
3、宋兆奎有钱后,觉得金银等浮财,实在容易散失,不由存上一件可以传家的宝贝,留给子孙后代,更为稳妥。
4、正好,眉县常兴镇的李家村有个土财主,要出售大盂鼎,他用一车银子(估计有3000两),将这件西周的青铜重器,买回到家中。
5、这件西周的青铜器高101.9厘米,直径是77.8厘米,重153.5千克,更为珍贵的是,里面还有291字的铭文,铭文的内容是周康王训诰大臣“盂”,牢记“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的教训,一定要努力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云云……宋兆奎就将其命名为大盂鼎。
6、不久之后,那位财主又在发现大盂鼎的土崖下,挖出了更大的一尊青铜鼎,宋兆奎得知消息后,不惜重金,又将重500余斤,高110厘米左右,比大盂鼎还要“威猛”的第二尊青铜鼎买到了家中。
7、第二尊更大的青铜鼎,同样是周康王赏赐给大臣“盂”的,怎么命名?总不能叫它老盂鼎,或者叫它超盂鼎吧?第二尊青铜鼎虽然体积大,但里面400余字的铭文字体却有些小,它就被宋兆奎命名为小盂鼎。
8、重300左右斤的小鼎就成了大盂鼎,而重500左右斤的大鼎就成了小盂鼎。
9、《木兰诗》中有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套在这里,不说明白,你就分不清哪个鼎大,哪个鼎小。
10、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11、当时的岐山县令周赓盛仗势欺人,他以借鼎欣赏的名义,将宋家的大盂鼎骗走,其实是悄悄地将其卖到京城,当时宋兆奎的孙子宋金鉴,在京城做翰林,他在琉璃厂闲逛的时候,发现了这尊大盂鼎,自己家的东西,他焉有不认识的道理,他就用3000两白银,将这尊大盂鼎赎回,然后不远千里,又将其送回陕西郿县的家中。
12、中国有句谚语,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13、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裕的家庭,一般超不过五代,就会变得贫穷,当时宋家的后代有个官迷,他花钱捐了一个后补知县,为了将知县落实,他就不惜将小盂鼎送给了当时的陕西巡抚,那个巡抚就让他成了东阿的知县。
14、(大盂鼎被另一个抽大烟的宋家子弟卖掉,解放后,大盂鼎被上海一个大收藏家献给了国家)我们接着说小盂鼎的下落。
15、根据史学家研究,这个宋家的官迷子弟,将小盂鼎送给的陕西巡抚应该名叫升允。
16、随着清政府在1912年灭亡,升允的好日子也到了尽头,虽然他也折腾过,先后在天津和青岛联络宗社党人,图谋复辟,可最后只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他饱受打击,并于1931年病故于天津。
17、升允手里握有一件西周的青铜重器,他始终是秘而不宣的,可是他去世后(因为缺乏文字资料,小编只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这个小盂鼎,又成了升允后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18、张扶万曾经在1938年《西北史地》杂志发文:《商周铜器多出于今陕西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各县说》曾经提到过这个西周的传世重器:小盂鼎,或云亦宋金鉴家物,民国初年,陆建章为陕西督军,得之,陆去陕时,为朝邑王飞虎(即王银喜)截获于省垣东关,载归朝邑,王死后,为部下傅振甲所得,以后下落不明。
19、如果将上面的记载通俗一下,就是:小盂鼎在民国时代流传的次序是:陕西巡抚升允→陕西督军陆建章→陕西军阀王飞虎→王飞虎手下傅振甲→接下来小盂鼎就真正地不知所踪了。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