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治疗)

导读 大家好,知识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治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家好,知识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治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生命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相互粘连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固体团块称为血栓形成。本文主要讨论静脉血栓形成。

2.血栓形成的原因

1.静脉心动过缓手术采用腰麻或全麻,导致外周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收缩功能丧失。术后下肢肌肉因切口疼痛等原因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缓慢,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损伤各种因素损伤静脉壁,导致或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有机械性损伤、局部挫伤、静脉撕裂伤或骨折碎片伤。

3.血液高凝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手术造成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突然增多,可使凝血功能增高。烧伤或严重脱水可使血液浓缩,凝血也可增加。肺癌、胰腺癌等晚期癌症,癌细胞破坏组织时往往会释放出很多物质,从而增加血液凝固。大剂量应用止血药也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结合以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静脉瘀血和血液高凝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不能独立引起该病,往往是两个或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比如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是综合因素造成的。

3.血栓形成后的结果。

1.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和下肢的静脉血回流受阻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会利用通常不发挥重要作用的所有交通支增加回流。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就会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疼痛、出血,甚至坏死。

2.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扩散,延伸至近端。当血栓完全堵塞主静脉时,可逆行延伸。

3.栓塞:血栓在牢固附着于血管壁之前,可全部或部分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而跑,引起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胸闷、喘息等症状。血栓堵塞主肺动脉,可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

4.血栓可以机化、再通、再通,使静脉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嗜腔纤维组织的收缩和静脉瓣膜本身的破坏,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导致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4.临床表现

1.症状: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有的人只有轻的时候才觉得重,一站起来症状就加重了。

2.体征:体检有以下特点:患肢肿胀。小腿肿胀严重时,常导致组织张力增加;温柔。静脉血栓形成时常有压痛。

5.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成像可以直接看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静脉血流速度的测量。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部分诊断的敏感性仅为50% ~ 70%,对腹部髂外静脉和髂总静脉段血栓形成的准确性因腹部器官的干扰而降低。

2.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特异性标志,其增加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影响因素很多,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和组织坏死等。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因此,应该验证结果。

3.阻抗容积描记法和静脉容积描记法:该试验诊断近端深静脉血栓的阳性率

4.放射性核素检查:碘125纤维蛋白原扫描偶尔用于此病的诊断。与超声检查相反,腓肠肌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可达90%,而诊断近端深静脉血栓的特异性较差。这种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射放射性核素后需要48-72小时才能显示结果。

5.上行静脉造影:患者仰卧,短时间内从足部浅静脉注入造影剂40-50ml,使用近端的脉冲按压带,可轻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深静脉系统。如果有静脉充盈缺损,可以作出定性和定位诊断。这项检查可以从小腿到下腹部、髂外/髂总静脉进行观察。了解血栓的位置和范围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也是确定下一步介入溶栓治疗途径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观察静脉瓣膜的情况。

6.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后14天内;

2.亚急性期:发病后15 ~ 28天;

3.慢性期:发病后28天;

4.后遗症期:出现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疾病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再次急性发作。

7.诊断

1、多见于产后、盆腔手术、外伤、癌症晚期、昏迷或长期卧床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僵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发热、脉数。

3.血栓压痛,沿血管可触及条索,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肿胀,皮肤青紫色,或发生静脉坏疽。当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下肢、臀部、小腹、外生殖器明显水肿。

4.晚期血栓吸收为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浅表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出生时,这被称为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

5.血栓形成会导致肺栓塞。

8.处理措施

1.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过滤器放置:血液

  置管溶栓治疗 血栓形成后,下肢深静脉内完全被血栓充填,血流不能从其中经过,全身应用药物后,因流动的血液不能与血栓充分接触,溶栓效果很不理想。介入治疗是通过合适部位穿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置入导管,先行血栓内“开通”一条细小通道,让静脉血流从血栓中通过,然后以溶栓药物经导管加压注入血栓内,促进血栓消融。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成功于血栓内置入导管,而合适的穿刺入路是置管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目前,穿刺入路主要有:经颈静脉,经对侧股静脉,经患侧股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N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穿刺等,其中,经N静脉上行穿刺更符合本病生物学特性,是目前置管方案的首选。

  2、非手术治疗

  介入置管溶栓的同时,尚需要配合相应的非手术治疗

  3、外科手术治疗

  即手术取栓,因其术后血栓仍可再形成,现已很少应用。

  近年来,对于血栓形成后6月内的慢性期患者,不断有经介入治疗而血栓完全消融的病例报道,因此,对于血栓形成后1-6月的患者,亦主张积极介入治疗。

  9、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不及时治疗,血栓长期存在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肺栓塞: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血栓比较松脆,易在数天内发生脱落,尤其是髂―股静脉脱落的血栓,体积较大,可以堵塞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临床表现显著,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来自小腿肌肉静脉丛的小血栓一般不会严重侵扰肺循环,但偶尔也能产生致死性肺栓塞。

  下肢浅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血液因静脉阻塞而不能回流,肢体静脉系统严重淤血,血液回流须经次级静脉血管,出现下肢浅静脉扩张或曲张,并可使细小静脉充盈扩张,浅静脉曲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继发的机体代偿反应,曲张静脉可因血流缓慢而合并感染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在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过程中,深静脉瓣膜遭受破坏而丧失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倒流,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症状有下肢乏力、酸胀不适,可有小腿肌肉抽搐,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较轻,抬高患肢可缓解。

  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

  淤积性皮炎是由于下肢静脉系统长期处于高压瘀滞状态,浅静脉长期代偿扩张等造成静脉瓣膜功能丧失,进一步加重淤血,广泛间质性纤维性变,皮肤和皮下组织致密变硬,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和长期瘀滞会发生小腿的出血和色素沉着。

  慢性淤血性溃疡:

  由于下肢处于静脉高压瘀滞状态,部分组织出现间质性水肿,压迫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供减少,同时伴有静脉瘀滞性血氧含量减低和代谢产物堆积,局部组织循环代谢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较薄,皮肤破裂,形成溃疡多位于踝部内侧,易继发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伴疼痛、渗液等。

  下腔静脉堵塞综合症:

  多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其次盆腔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堵塞平面多位于肾静脉平面的远侧,所以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症状如双下肢肿胀、沉重、浅静脉曲张或扩张、生殖器浅静脉扩张。若病变累及肾静脉或以上平面,肾功能障碍而表现腰痛、肾脏肿大,严重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若病变累及肝静脉或以上平面,可有布加氏综合症表现,预后较差。

  淋巴水肿:

  长期的静脉功能不全和淤血,肿胀常导致淋巴管炎症,静脉水肿和淋巴水肿同时存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